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未命名 > 正文

《金刚经》的“无相”是佛与人的差别

旺运一哥

《金刚经》是佛陀般若法的精华,其中多处谈及了无相——“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。

    短短几句话,就讲众生的内、外、时间、空间的假象都加以了破斥。然而,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,时间、空间的真假,似乎并非真的如此重要,只不过在时间、空间的诸多转化中,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凡夫的无力感。

    辛弃疾有一首词: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。

    个中滋味令人唏嘘不已:想要去向别人诉说一下自己的忧愁,但又不知从何开口,只能淡淡聊一句“秋天的气温着实有些低了”。

    这大概就是佛陀要告诉我们“无相”的原因,一切的功过得失都是建立在自己需求之上的,别人很难与你共情。

    我们的人生有着各种奇特的遭遇,共同塑造了现下的我们,有人一生浪迹江湖无挂碍,有人寒窗苦读求功名,有人阿谀奉承为名利,有人麻木生活无所求,有人精打细算难生存,有人满不在乎财傍身,如同万花筒般的人生四处张扬,被羡慕、被嫉妒、被攻击、被鄙夷。

    但是,潜藏在满目的风霜之后,却藏着三个字:贪、嗔、痴。

    本来即是如此,我们将对外境的贪求化作种种形象,或是财物、或是名声,但都逃不过自己满心的自以为是和排除异己。

    《金刚经》的“无相”是佛与人的差别,正如慧能大师在《六祖坛经》当中所告知的:前念迷即是众生,后念悟即是佛。

    看重了眼前的东西,终究是着眼于相状上的喜与恶,再美的东西总有人弃之敝履,再丑的东西也总有人视若珍宝。

    是对是错,是好是坏,不过你自己的爱染罢了。

    而“无相”,正是我们阅读《金刚经》所需要谨记的,切勿刚从“有”的迷潭走出,又陷入对“空”的追逐。

    其实,“有”固然是我们自己的执着,“空”又何尝不是呢?

    “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是名如来”,来去皆是幻化而来,我自己的生命本就不该被外境所左右。这是佛的感悟,却只被我们停留在了文字的憧憬上。

    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觉知比事需躬行。”

    佛法的魅力总不在文字上可以寻得,而佛法的美丽更需要我们退却相状上的追寻才能彻悟。

    正如白居易所写:既悟莲花藏,须遗贝叶书。菩提无处所,文字本空虚。

    分享到: